-
什么是減隔震技術?
減隔震技術包括隔震技術和消能減震技術。隔震技術是指在建筑物某一層設置由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等裝置組成的隔震層,減少輸入上部結構的地震能量,大幅降低上部結構的地震反應,達到預期防震要求的一種高新技術手段。消能減震技術則是在結構的某些部位設置消能裝置(或構件),通過消能裝置(或構件)來大量消散或吸收地震輸入結構中的能量,有效減小主體結構的地震反應。
11-26
2022
-
隔震核心特點是“以柔克剛”
“隔震就像是讓建筑踩上了‘溜冰鞋’。”在2021年7月舉辦的防災減災救災應用技術成果展上,來自減隔震制造業商家震安科技的工作人員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了隔震技術的特點。“傳統建筑抗震理念是硬碰硬,‘以剛制剛’,主要手段是增加構件的物理強度,這樣會導致上部結構的地震作用更強。而減隔震技術的核心理念是‘以柔克剛’,在建筑物的基礎或下部結構同上部結構之間設置隔震裝置,如橡膠支座、阻尼器等設備,減少輸入到上部結構的地震能量,這樣可以把地震作用降低到原來的1/4到1/8。”
11-15
2022
-
基礎隔震技術
11-11
2022
-
建筑減隔震行業現狀:市場處于平穩發展期
建筑隔震即在房屋基礎、底部或下部結構與上部結構之間設置由疊層橡膠隔震支座組成具有整體復位功能的隔震層,以延長整個結構體系的自振周期,減小輸入上部結構的水平地震作用,達到預期防震要求。
10-10
2022
-
我國為地震多發國家 對減隔震需求緊迫
我國地處歐亞板塊的東南部,受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的影響,是個地震多發國家。據統計,我國大陸7級以上的地震占全球大陸7級以上地震的1/3,因地震死亡人數占全球的1/2;我國有41%的國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7度以上地區,6度及6度以上地區占國土面積的79%。09-08
2022
-
政策加快減隔震市場發展,強制性政策呼之欲出
要求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及以上地區的甲、乙類新建中小學校舍,符合隔震技術使用條件,鼓勵優先采用隔震技術;2014年2月住建部發布《關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廣應用減隔震技術的若干意見(暫行)》,鼓勵和提出,抗震設防烈度8度(含8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區、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或地震災后重建階段的公共建筑采用減隔震技術。該文件的推出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多個省份和自治區轉發并要求執行。09-08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