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實建設工程抗震管理條例 保障建筑正常使用功能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5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為“防范災害風險 護航高質量發展”。四川汶川地震發生以來,我國發生多次強震,如2021年云南漾濞地震、2022年青海門源地震、2022年瀘定地震等,強震作用下建設工程損傷給震區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日常生活帶來巨大影響。近年來,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精神,工程建設領域加強規章制度和標準規范建設,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覆蓋建造各環節的建設工程抗震管理體系,在降低地震災害風險、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督ㄔO工程抗震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2021年9月1日施行后,為配合《條例》,清華大學、廣州大學等有關單位編制《基于保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抗震技術導則》(以下簡稱《導則》),為保證發生本區域設防地震時能夠滿足正常使用要求提供合理可行的技術路徑。05-15
2023
-
高層建筑采用基礎隔震技術
高層建筑在城市建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城市用地的日益短缺和建筑物高度的增加,人們越來越重視高層建筑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建筑物的堅固性和可靠性已成為人們衡量建筑物質量的關鍵因素。在高層建筑施工中,采用基礎隔震施工技術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加固之家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高層建筑采用基礎隔震技術。
05-05
2023
-
減隔震技術適用范圍和現階段應用情況
減隔震技術并不是任何建筑結構都可以適用,例如土質相對較軟,穩定性差的結構借助,則無法應用減隔震技術,并且如果建筑結構周期延長后,也十分容易促使建筑物產生共振,所以同樣不適合應用減隔震技術。如果需要將減隔震技術應用在橋梁設計中,則需要先考慮減隔震技術是否可以應用在橋梁結構中,一般來說,只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則能夠應用減隔震技術:①用于能量集中高頻波;②應用高度不規則橋梁;③地區地表運動較為頻繁。04-25
2023
-
防震減災科普——走近減隔震技術
地震是人類社會無法避免的一種自然現象,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90%以上源于建筑物倒塌。因此世界各國都在致力于做好工程抗震減災工作,致力于提高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水平,致力于提高建設工程的基礎抗震能力。
減隔震技術即建筑隔震技術和建筑減震(結構消能減震)技術的簡稱,是通過采用具有承載力的特殊材料和結構來減輕地震災害對建筑可能造成的破壞,是世界地震工程界推廣應用較多的成熟的高新技術之一。
04-25
2023
-
2023年底前,我省將全面推行工程項目建設全過程數字化管理
為貫徹落實質量強省建設工作有關部署,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提高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效率,提升行業服務能力,強化工程項目建設全過程質量監管,近日,云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布通知,決定依托現有省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以下簡稱“工改系統”)和省數字化審圖系統(以下簡稱“審圖系統”),通過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化流程、共享數據,計劃于2023年底前,全面推行工程項目建設全過程數字化管理。04-20
2023
-
鉆研減隔震技術撐起生命保護傘
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人們重溫汶川地震時期奮戰在抗震一線的醫生、解放軍、救援搶險隊和志愿者的動人故事,為英雄禮贊。這其中還有一群無名英雄,他們將畢生精力都獻給了抗震減震事業,他們每時每刻都在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而努力,他們就是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主要從事大跨空間結構抗震和減震理論研究的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聶桂波,就是其中一員。
04-13
2023